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名詞:舒適感。
有一個新聞客戶端,知道你喜歡什么東西,并且不斷向你推薦你喜歡的東西,這時你會感到非常舒服,但也是你要警惕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拒絕舒適感,拒絕之后會很焦慮,產生不適感。有了不適感,你才會憤怒,才會反抗。
2017年很可能是讓你產生不適感的年份,這是好事兒。我們會面臨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份,甚至比2016年更讓我們陌生,這份陌生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2017會發生哪些新的變化呢?
1
新銳中產漸成主流
我們對2016年的第一個預見是中產消費元年的到來,這件事在2016年變成了現實。我認為2017年它會由元年的萌芽狀態漸漸成為主流,這個主流不僅僅是消費、產品方面的變化,它有可能是橄欖形中間的數以億級的中產階級的擴大。
當這些人不斷增加時,這個社會改變的不僅僅是消費觀,它會改變什么呢?會改變審美,會改變價值觀,會改變這個國家很多的公共問題,甚至改變我們對“公平”這兩個字的理解。當新銳中產成為這個國家的主流時,中國將出現新的增長點。
今天我們這個國家,在主流社會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不同年齡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認為要理解2017年的中國,就要來了解統治中國社會的這四類人。
60后已經從中國產業經濟的創業一線大規模退出,這是一件讓人很糾結的事。中國2000位富豪的平均年齡是53歲,集中出生在1963年,在互聯網行業、信息行業中,他們是最焦慮的群體。2017年他們會退出一線舞臺,交給80、90后,成為80、90后的投資者。
他們是未來投資的主力人群,因此60后的投資觀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事情。
對于70后,我們要關注的是消費觀。今天中國的汽車、服裝、娛樂、電影,很多觀念是由70后主導的。
而對于80后呢,要關注的是80后的審美觀。80后正慢慢走到舞臺的中央,他們現在是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中層干部主力人群,所以他們的審美觀在定義中國的文化是什么,中國的消費是什么。
再來就是90后,90后是中國過去100年以來第一批在和平時代和物質豐裕年代出生的人,他們成長在一個互聯網化時代。他們成為未來中國消費的反叛力量。
這些人,他們的家庭構成了今天中國的中產階級,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人群。他們的投資觀、消費觀、審美觀和叛逆觀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2
工匠精神再造國貨
2017年,隨著消費升級,工匠精神將再造國貨。
我們在研究經濟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景象,什么時候一個國家的國民開始要穿自己的服裝,買一把中國人自己做的雨傘,喝中國人自己的茶葉,用中國人自己的杯子,穿中國人自己的襯衫?
這些工匠精神怎么出現?美國、日本各個國家都一樣,當中產階級成為消費主力的時候,國民本土文化崛起,國民自信心崛起,就需要有本土文化的商品。當需求被激發出來的時候,供給就發生了。
這么多年,中國制造業者、企業家,長期以來認為模仿是最大的成功,把國外的電影、國外的衣服、國外的家電拍回來,用最低的成本、最大的規模制造出來。很長時間里,中國的消費者沒有為本土創新買單的意愿,而這一切在今天發生了變化。
同時,這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整個金字塔式的環境解構的過程,是消費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2017年中國大型企業、大眾品牌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同時一些愿意為內容、產品付出努力的人將成為中國新的一批企業家。
他們不再是規模很大的企業,而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的生產和制造不再是性價比模式,而是性能比模式。其實我不知道他們能走多遠,能做多大,能堅持多久,有沒有人會成為獨角獸,有沒有人會在兩年后破產,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我要支持他們,因為他們是產業轉型的未來,他們用和父輩不一樣的方式制造這條圍巾、這件襯衫、這雙皮鞋。他們用他們的方式重新讓所處行業感到非常不舒服,他們都是叛逆者。
年輕人用這樣的方式來告別大師們,我們把他們定義為新匠人。這些人一定不是回到傳統中,而是用新的工藝、新的審美、新的技術,重新完成變革。
3
跨境并購倍級增長
今年5月份我帶了150個企業家去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現在有一個名詞叫“德國工業4.0”,我們看到柔性的生產線、新的傳感技術、智能化的車間。明年我們還會帶500個人繼續去看西門子的工廠以及奔馳的工廠。
我比那些企業家晚到了兩天,下飛機后導游來接我,第一句話是:吳老師,我們已經有兩個團員要買德國工廠了。
我跟駐德大使館的領導打電話,問2016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并購案增加了多少。“增加了3倍”——這是未來幾年慢慢成為主流的景象。因為中國的產業轉型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最真實,我們有超過14億的消費人口,1億的中產階級。
整個產業轉型建立在消費升級的前提下,所以未來我們會成為全球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升級最大的試驗場。當我們有強大的消費能力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人民幣泡沫化紅利到全世界搶購最好的技術、設備和原材料。
我想我們不會像日本人一樣買一些標志物,我們會以中小企業為主,以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富裕階級家庭為主,以更滲透的方式到發達國家去買他們的金融資產、技術資產、實業資產。這在2017年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
4
人工智能穿透產業
我們認為2017年人工智能會有發展。
2016年年初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則新聞,阿爾法狗戰勝了韓國的圍棋冠軍。但是我們會說人工智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如今人工智能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已經慢慢地在向各個行業滲透。
今年年初我們在深圳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他們把自己叫做金融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原來有2400人,做P2P,做互聯網金融銷售。我去的時候有多少人呢,400個人,砍掉了2000人,但是在過去十個月里發展了500萬用戶,做了200多億的貸款余額。
通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方式,把你的名字、一些信息告訴他們,機器可以在兩分鐘之內認定能不能貸款給你30萬。
所以,在2017年,人工智能會以比我們想的更快的速度進入我們的生活,穿透我們的產業。
5
資本市場頻繁換殼
在資本市場,2017年會是一個比較活躍的年份。
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暴漲給了中央政府極大的警惕,2017年年底會召開十九大,所以整個2017年中國的政治、經濟、輿論都將以穩定為第一前提。
因此不動產市場在2017年會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狀態,不可能出現類似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上半年的暴漲行情。資金會去哪里呢?會進入股票市場。二級市場中好的公司,或有重組價值的公司將成為重要的爭奪目標。
對于機構資金來講,無論私募基金還是社保基金都很充裕。但在資本市場以外,無論實體經濟還是服務行業仍然處在水深火熱的轉型當中,所以大規模的資金缺少好的標的物,他們一定會找到一個相對確定的目標,哪怕它是一個殼。
2017年,在規范化的前提下,我認為險資會入市,跟它一起進去的還有私募基金、風險基金,甚至國家的主權基金。
同時,在資本不斷進入上市公司的前提下,中國現在的3000家上市公司,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傳統沒落的、處在一個非常不適狀態下的資產,他們將利用2017年的資產荒和資金入市完成改造。
這個過程會比較野蠻、血腥,很可能充滿種種灰色交易。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和行業狀況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衍生工具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會愿意在中國本土上市。
在這些投資、轉型、買殼和新的規范調整過程中,2017年資本市場會比2016年表現得更加活躍。
6
理財恐慌持續蔓延
中國轉型仍然非常艱難,我認為2017年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破產倒閉的狀況會持續。
外貿公司,如果沒有辦法跟新的跨境電商模式嫁接,那特朗普上任會對中國的外貿造成沖擊,外貿將繼續處在一個動蕩的環境中。
為了完成這次空前的產業轉型,中央政府仍然會做兩件事,第一是會繼續通過PPP的方式加大基礎建設的投資,以維持6.5%以上的GDP增長。第二是繼續容忍貨幣的“量化寬松”。
中國企業中的20%將引領這個國家的經濟轉型和升級,80%的企業仍會處在一個非常艱難的狀態下。
如果這些事情在2017年成為現實的話,就意味著2017年中國家庭貧富懸殊繼續拉大。所以2017年可能會出現理財的恐慌,中產階級不知道買什么資產,眼睜睜看著貨幣貶值。
7
新型壟斷挑戰公平
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社會有兩個非常重大的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我們要通過年輕人、工匠精神、廣大的中小企業完成這一次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是一次代價非常大,但我認為成功概率很高的轉型。
第二個主題是公平,歷史永遠在發展和公平中搖擺。
互聯網經濟作為一個讓社會變形的普適化經濟,在各行各業都引發變化。但我們一方面看到互聯網、新技術的力量把舊的商業模式徹底推翻,另一方面又看到新型的壟斷。
又如,中國允許發片公司和影院合為一體,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有人可以控制影院的屏幕數和電影的上映速度,這就在中國影視市場誕生了壟斷。壟斷產生之后,壟斷者發一些爛片填充到我們的時間當中,中國的電影創新就被扼殺了。
很可惜在中國過去這些年里,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監督能力被破壞了。《東方早報》將在2017的第一天停刊,它是最早報道三聚氰氨的媒體,今后誰給我們報道三聚氰氨?
成為新中產的標志并不是擁有多少錢。你的家庭資產僅僅是你成為中產階級的前提,成為合格的中產階級需要對中國的公共事務表達態度和立場,為這個社會的公平奉獻我們的力量,這是我們社會穩定、健康和理性發展的前提。
所以我認為,2017年以后,隨著中產階級不斷崛起,反對壟斷和對公平輿論環境的重新定義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話題。
8
全球通縮政經動蕩
2017年,全球仍然在一個通縮的環境下,反全球化的景象會繼續蔓延。
法國、德國將要改選,2017年是歐洲動蕩的觀察點。美國的特朗普當選第一年,會在歐洲做什么?會對中國做什么?而在2017年年底,我們的政府也面臨換屆。歐洲、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全球會在通貨緊縮和反全球化的狀態下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
大家會發現,每一年都會出現很多令人焦慮不安的事情,但是我們每年12月底還是會來到這個舞臺預見下一年。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它會在不斷的不適應和變化中迎接新的可能性。
我們在2015年看到了互聯網+,看到了傳統制造業遭到互聯網經濟和新經濟的巨大沖擊。2015年底,中國的制造業者、企業家做好了面對變革的準備,但是一年過后我們發覺,變革仍然會從出人意料的方向襲來,我們的生活還是有相當大的部分被不確定性改變。
2017年這樣的景象仍然會發生。所以我們仍要做好準備,保持理性的狀態,用積極向上、健康,甚至帶有一點快樂的心情向新的一年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