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服務外包以其智力資源密集、科技含量高、綠色低碳、外溢效果突出等特性,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對于濟南市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外資外貿增長和提高開放水平、擴大勞動就業和提升人力資源層次、打造宜居生態環境和城市品牌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十二五”期間,濟南市服務外包產業持續高速增長,2011-2014年服務外包合同簽約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從6.1億美元增長至29億美元、4.6億美元增長至2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0%左右,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領先山東省整體水平。
其中,2014年國際服務外包合同簽約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達到26.6億美元和23.4億美元。截至2014年底,濟南市納入商務部統計系統的服務外包企業共655家,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累積受訓4萬余人,建成載體面積280萬平米以上,主要產業指標均占整個山東省的30-40%左右,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產業融合發展的中國服務外包名城”品牌。
服務外包產業特點
軟件信息服務產業突出。
濟南是全國第二家授牌的中國軟件名城”,全市現有軟件信息服務企業1800余家,2015年軟件及信息服務收入2050億元,分別占全國和全省總量的4.77%和55%。全市累計有8家企業入圍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11家企業入圍全國軟件百強企業;7家軟件企業通過CMMI5級評估;42家企業獲批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稱號。
對日外包發展特色明顯。
全市已有對日外包企業近百家,NEC、日立、富士、訊和、大宇宙、瑞穗、華信等一批對日外包企業在承接外包業務的同時,逐漸形成轉包和輻射效應。其中,NEC軟件已經形成在中國的發包中心,協力合作企業達到70余家,協力員工2000余人。KPO業務占據主要地位。依托傳統工業基礎,濟南市服務外包產業呈現以知識流程外包(KPO)為主導的業務板塊結構,產品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工程設計和技術咨詢服務等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和實施路徑。
服務外包企業加快提升。
2011-2015年,濟南市平均每年新增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00家,其中2015年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39家。截至2015年底,全市服務外包企業超過800家,占山東省服務外包企業總量的30.8%。其中,百人以上企業195家,千人以上企業29家,萬人以上企業1家,上市企業13家,2015年業務額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45家。
下一步發展思路和定位
充分發揮濟南區位優越、科研實力雄厚、商務成本低廉和產業基礎良好的綜合優勢,大膽探索創新,與時俱進,十三五”期間,濟南將努力踐行如下發展定位:
國際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離岸交付中心。
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揮濟南高校聚集、信息技術科研實力雄厚、IT人才供應豐富的優勢和中國軟件名城”的效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以及中韓自貿區等對外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對日信息技術外包規模,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積極吸引國內外知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企業入駐,共同開拓離岸和在岸市場,把濟南打造成為國際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離岸交付中心。
國內中高端服務外包產業梯度轉移示范區。
抓住國內服務外包產業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濟南商務成本相對較低、區域位置優越等比較優勢,建立與一線城市聯動合作機制,通過落實優惠政策、改善交通條件、完善市場發展環境、提升配套基礎設施、突破人才供給瓶頸等舉措,為服務外包產業承接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一二線城市間良性互動,把濟南建設成為國內中高端服務外包產業梯度轉移的示范區。
環渤海經濟圈服務外包特色產業重點集聚區。
結合濟南尊崇知識、尊重人才和人才流動率低的良好氛圍以及未來重點升級發展的產業,重點建設金融后臺服務中心”、醫藥研發中心”和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集聚區,積極發展以研發服務為主的新材料研發服務、工業與工程設計服務、云計算服務、檢驗檢測服務以及動漫游戲等高附加值業務,使濟南發展為環渤海經濟圈服務外包特色產業重點集聚區,著力打造中國服務,泉城特色”。
產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先行區。
依托完善的產業門類和體系,充分發揮中國軟件名城”的優勢,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滲透和融合作用,大力發展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主導的新型經濟模式,積極推進產業聯動及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創新發展服務外包新業務類型和業態,使濟南成為產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先行區,把濟南建設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服務外包創新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