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福布斯》雜志2008年2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印度的外包產業行將就木”。文中所談到的目前印度外包產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挑戰很值得我國外包業界和政府主管部門加以關注和思考。印度的前車之鑒也許可以使中國剛剛興起的外包產業能夠提早采取未雨綢繆之舉,避免彎路,蓬勃發展。現將全文翻譯如下:
按照印度IT產業組織Nasscom 的預計,2008年印度的IT產業及IT服務業從業人員將達400萬人,其產值將占GDP的7%,占印度外匯收入的33%。
印度IT及IT服務業行將就木,任何人都未曾想過。
然而,現實是印度的工資在持續上升,離岸外包到印度的成本過去通常至少是1:6,而現在,最好的才為1:3。人員的自然流失也是令人瞠目。
在未來十多年內,低附加值及易于自動化的工作崗位應該且將會消失。
人們大談印度在向價值鏈的高端行進。在某些方面確實是這樣,發端于印度的軟件開發人員請去幫助解決千年蟲”問題的這個產業已經因其已經成為更為綜合的、具有各類服務的行業而顯得光彩奪目。
至今,尋求全部榮光的印度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后勤辦公室”。印度的高技術產業是一個服務”產業。印度不做思考”的事情,思考”由客戶來做,印度只是執行。
結果,印度沒有學會創造自己的科技產品。除了寥寥無幾的例外,來到印度的大部分風險資本發現其難以施展。錢太多了,但做成的交易卻太少。相反的是,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轉投到了零售業、房地產業、賓館飯店和其它非科技領域。
與此同時,有著300億美元產值的印度IT及IT服務業正在慢慢地且毫無置疑地在喪失其競爭優勢。
在這個產業從業的400萬人中的絕大多數現在已經是功成名就,他們輕而易舉地達到了他們的父輩必須耗費畢生才能達到的生活美景:電話,手表,電視,小汽車,房子。
他們得意而滿足,他們不愿冒險,他們把思考的勞作外包”給了他們的客戶。
當成本結構由1:3變為1:1.5的時候,使用印度勞動力就不再合算。為什么不能是美國的俄克拉荷馬,或英國的哥倫比亞呢?對許多歐洲人來說,東歐已經變得比印度更令人關注和感興趣。純粹勞動力套利的等式將不再恒等。
ADP,這家最大的美國薪資服務提供商在全世界有45,000名雇員,其中只有2,500人在印度。它在德克薩斯州的艾爾帕索有大約1000名員工,它正在把業務網點擴展到佐治亞州的奧古斯塔,并在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遜開辦經營機構,而且還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市發展業務。ADP不再把勞動力轉移至印度----它在進行地理上全方位的最佳套利對沖。在其最近的一份盈利報告中,ADP的CEO使用聰明的離岸外包(smart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來形容他們的這一戰略。
軟件即服務(SaaS)的技術大趨勢也同樣對印度不利。
這里有一個例證:有這么一家在硅谷新成立的叫InsideView的小公司,該公司幫助客戶找到潛在的銷售客戶,實現這類商機,并運用技術手段為客戶發現大的銷售機遇。
2007年11月份,InsideView兼并了一個叫TrueAdvantage的公司,TrueAdvantage公司用150人的團隊在印度用手工做完全一樣的事情。兼并之后,InsideView將TrueAdvantage的2,500個客戶全部轉移到了它的SaaS解決方案上,而在印度TruAdvantage公司的150名雇員全遭解雇。
曾發生在美國底特律的類似故事而不久就會在印度上演,但,這就是變化。
印度的大企業,如Infosys和Wipro必須實行多樣化經營,將純粹的專業代工和流程能力變成技術驅動式的優勢,他們也能夠構建或并購SaaS業務。
迄今,這些都還沒有發生。Infosys每年都在印度招聘數千名新員工。人們的心緒愉快而樂觀,Nasscom正在預計未來幾年印度IT服務業的年增長率為25%。這只金鵝仍然在下著碩大的熱蛋,足以養活這400萬員工和他們的家人、仆人、司機和廚師。
與此同時,員工們坐在他們辦公室的座椅上享受著舒適,就像感恩節前的災難臨頭還渾然不覺的火雞那樣悠閑自得。
福布斯最近發布了一些令人擔心的印度工資上漲的統計數據。工資2007年漲幅為15.1%,比上年的14.4%有所上升。預計2008年為15.2%。這將是連續5年工資漲幅在10%以上。
還有盧比相對于疲軟的美元的升值,以及對這個勞動力套利市場的影響。
所有這些,印度外包產業行將就木之日還遙遠嗎?
如果每年工資增長15%,2007年有利于印度的成本優勢為1:3,如果美國的工作保持平穩,到2015年印度的成本優勢就會消失。那么,此后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