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似乎在眨眼間,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已變身活力四射的國際化創新園區,傲然立于世人眼前。80億元的投資總量,搭起主干路網框架,85萬平方米創新創業載體先后開建,85家各類科技型企業相繼落戶,“知識經濟”的旗幟高高飄揚在這方土地的上空。
奇跡是怎樣發生的?六月暖風輕拂,在學習“加快科學發展的好典型”動員會召開之際,驅車環行于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所到之處,答案呼之欲出。
關鍵詞:規劃先行
太科園管委會的展示廳內。通過PPT太科園的總體概念性規劃一頁頁翻過,讓人迅速地展望到園區的美好愿景。你可知道,這短時間的展示背后,太科園卻用了差不多一年、花費了110萬美元來制訂此項規劃。
面對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機遇,以老城改造為中心逐步向外擴展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太科園“比肩世界一流園區”的理想要成為現實,高起點的規劃是必須邁過的第一道門檻。
瞄準世界先進園區,借鑒國際國內先進城市先進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的經驗,太科園建立了涵蓋多家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機構的專業“智庫”,在國內率先實施了科技園區的大空間一次性整體設計,編制了總體發展概念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涉及了綜合交通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綠地景觀系統、歷史文化保護、科技創新載體等方方面面,迄今已在規劃上累計投入了2450萬元。
舍得精力、舍得時間、舍得投入,融入全球視野的規劃,推動太科園的區域整體功能跨越式提升。軟件外包園區以“科技創業社區”為定位,形成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交流垂直一體化的新型業態;“湖岸水鄉”商業街區將古典的建筑元素和現代的表現手法完美結合,為園區的高端人群提供一流的設施和服務;大型知識精英社區青年公社,精心設計公共休閑空間和室外籃球場、健身跑道等運動區,體現了未來人居時尚要素……一個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網絡化城市功能體系已經搭就。
關鍵詞:和諧開發
午后的新安花苑副鄰里中心里一派安寧。幾個老人圍坐在廣場邊一起閑聊,大樓內的活動室人氣十足,打牌、下棋、上網,各忙各的,時不時地傳來幾聲稚齡兒童嬉鬧的清脆笑聲,給這寧靜安詳的氣氛添上幾許動感。這,正是拆遷后的新安人生活的一個縮影。
園區的開發開放,不是少數人得益的過程,而應該是人民群眾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過程。清醒的認知,一早就寫入太科園開發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滲透著民生意識的政策出臺——
村居換社區。加大安居房建設力度,投入25億元,累計開工130萬平方米,妥善解決整體開發所帶來的大規模拆遷安置問題;
房權換股權。面對拆遷后平均每戶農民能安置2.5套的現狀,富民合作社橫空出世,為多余生活資產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選擇路徑。今年初,富民合作社第二次分紅,平均每戶有近2萬元入袋;
土地換社保。太科園將失地農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失地農民實行不同的保障標準,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為被征地農民辦理了政府保養金及保障安置待遇,成為新區保養水平最高的地區。2008年社保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居民全覆蓋;
產業換就業。以“百人創業、千人上崗、萬人保障”為目標,太科園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創造就業崗位、建立扶持基金鼓勵自主創業等,千方百計保就業。“百千萬”計劃實施至今整個街道已有600人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
真切地感受到“保障現在,享有未來”,新安人將理解和支持注入到太科園的開發建設中。盡管是涉及8000多戶居民的街道整體拆遷,卻在平靜中圓滿完成。
關鍵詞:產業升級
震澤路旁,無錫(國家)軟件園的存在絕對引人注目。十幾幢外形一致的建筑分別以星座命名,園區內靜悄悄的,可是高掛在樓宇上的那一塊塊招牌——海輝、浪潮、大展……,你就會體會到那份寂靜底下蘊含的爆發性能量。作為國內首個特色軟件園品牌,軟件及信息外包、IC設計、動漫設計等新興產業集聚的IPark 充滿蓬勃朝氣,今年前四個月,IPark引進了35家軟件及服務外包企業,新增軟件從業人員1650人。
把握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和布局調整,依托新區的產業輻射和要素拉動,太科園以仰望星空的視角明確了園區的發展定位和方向。以打造無錫創新型城市的核心戰略平臺為目標,金融服務外包等主導產業和生物醫藥外包、微納等高端產業被納入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旨在打造與國際接軌產業的新高地、做引領無錫產業升級的領頭羊。
中國微納國際創新園是此間全力打造的“園中園”,攜手美新微納技術研發中心、中國電子集團第五十八研究所等重量級合作伙伴,五年內計劃引入100家各類微納企業,打造無錫“微納谷”。目前總體發展規劃已完成,注冊資本1億元的無錫生命微納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已組建。據介紹,包括微納創新園在內,太科園目前已形成了七大創新綜合體的格局。
三年的高強度投入和聚集開發,太科園各類創新載體建設全面拉開,敞開懷抱迎接著國內外頂尖企業的到來。據統計,僅軟件及服務外包行業,已有3家全球外包百強企業、5家全國軟件出口20強企業入駐。
關鍵詞:生態文明
從高浪路拐上菱湖大道,如畫般美景映入眼簾:河水清清似能見底,彎曲的棧道伸向水中央,岸邊垂柳依依,草地茵茵。身處現代化的開發區中,居然還能找到如此野趣十足的小河,令人不由自主地駐足停留。
這番美景,是太科園精心為人們準備的一份驚喜。因為在其開發建設所稟承的宗旨中,“生態”是與“科技”并重的元素。對于太湖岸線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太科園徹底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為代價的傳統路徑,請來中、日、德高水平設計單位對沿湖7.8公里做規劃,軟化大堤岸線,對河道進行疏浚溝通,原生態植物群落和河床全部保留,形成水、岸、坡、綠融為一體的湖濱濕地,“延續了江南水鄉生態記憶”。迄今為止,太科園已完成了28公里入湖河道的綜合治理和5公里太湖岸線的生態整治。
生態建設并非單純的植草種樹,太科園內展現出的是一個全面的生態文明的理念。請走原有的工業企業,引進軟件、服務外包、動漫等新興產業,知識和智慧的集聚形成了“綠色產業”;零排放、低噪音的膠輪電動車,取代其它車輛行駛在園區內,展示出“綠色交通”之魅力;啟動“能源中心站”規劃,對核心區350萬平方米建筑進行集中供冷供熱,全年因此可節電16萬兆瓦;與此同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鄉鎮企業廠房到后工業時代的創意泵站,從破舊的機床設備到藝術的街頭雕塑,從滄桑的沿河民房到風情老街,太科園雕琢出的不僅是科技園區,更是一個有豐富肌理和歲月年輪的高品質人居環境。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以科學發展的理念為引導的太科園健步前行著,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奇跡還將發生。(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