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5年10月底的某一日(星期五),我接到上海某郵購公司的一則短信通知,通知我“為了方便廣大用戶,郵購用戶可通過網上激活的方式,上網購物”。介于我是該郵購公司的鉆石卡會員(最高級別),所以我很高興收到這則通知。
然而后面的經歷則使我深感不快。——企業的舉措第一要方便客戶,不然方便就是不便;愉快就會變成惱怒。
登陸到這家郵購公司的網站,在很醒目的位置有這么二行字:“如果您已擁有網上帳戶,請您直接登陸并查看您的客戶級別”;“如果您還沒有網上帳戶,請您點擊這里”。我是該這家公司網上和網下的雙重用戶,注冊時采用了同樣的客戶信息(介于以往網上的優惠會多一些,所以才在網上注冊),看到以上的提示,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郵購公司已經對重復的客戶信息進行了整合,我只需要選擇第一條提示就可以了。
沒想到自己的想當然卻成了后面一系列不愉快的導火索。直接進入了我的網上帳號購物結帳時,突然發現我的客戶身份并非網下的鉆石卡會員,無奈之下我撥通了客服電話,小姐十分客氣而程序化的確認了我的信息(大約有一分鐘的時間)當我反映問題過后,客服人員給我的答案是“網上激活,需先致電客服中心提交新的郵箱,收到密碼后方可,之前的帳戶依然存在”這么說來,我就將在該公司網上擁有二個帳號,相同的注冊信息卻擁有不同的客戶級別。
為什么?同一個注冊信息、同一家企業、作為客戶卻不能享受同樣的客戶級別呢?
從客戶本身看首先,網上的提示不清楚很難講是企業講得不清楚還是客戶理解不清楚;其次短信通知不夠明確沒有針對性;再次本來可以網上一次解決的問題,非要客戶二次甚至多次才能完成著實的不方便。從企業角度上看,第一,網上、網下帳號合并是必然趨式一定要一次進行徹底;第二,加大網上的成交率可大大節約企業運營成本;第三,帳戶合并考慮問題要全面,必竟客戶是企業的根基所在。
帶著以上的考慮,我再次撥通了客服電話。真誠有理地講明我的意圖,希望能使我的網上帳戶與網下帳戶統一,這樣我不僅能不浪費自己以往的積分同時企業也便于管理。我得到了如下的解答“對不起,這不是我們負責的范疇,我給您一個我們的投訴電話021****您可以直接和他們溝通”
天啊!是你們通知我網上激活帳戶的,也是你們在造成企業數據庫大量重復信息的空間浪費,作為客戶我先一步發現了,并有禮地指出,客服人員卻把我支到了投訴部門!(我真有些哭笑不得……)我加重了自己的語氣道“小姐,我不想投訴,我的問題難說您不能幫我轉達嗎?”一段支吾過后,“您是想將您網上與網下的帳戶合并是嗎?我們會轉達相關部門,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在24小時之內回復您的”我很開心,她終于了解到了我的善意,但一想今天已經是周末了于是說:“如果可以請他們今天回復我,不然就等周一好了”接下來就是一段習慣性的問詢,諸如您還有其它問題等等,終于掛斷了電話。
我忙著自己的事兒,并沒有指望他們會在今天回復我,二個小時后,我意外地聽到來自上海郵購公司的回電,然而我得的回復信息再一次讓我哭笑不得。
“您好!您是袁小姐嗎?我是上海某郵購公司客戶服務部的工作人員,您在上午來電提出的問題,通過我們的協調已經解決了,但是有件事情要和您講一下,帳戶合并后積分可以合并但禮券不行,”工作人員用略帶上海口音的普通話敘述著,“所以,您先把網上的禮券用了,我們才可以為您合并帳戶”聽著客服人員如此這般的娓娓道來,我有些后悔理那條短信了。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越挫越勇的,比如我吧。“小姐,首先我不想投訴,我想和你溝通一下,積分和禮券都是貴公司給我的,為什么帳戶可以合并而禮券就不能呢?”我問道。“袁小姐,是這樣的,您的積分是可以合并的,但是禮券是您在網上激活了就要在網上用掉”客服人員試圖說服我,(很顯然的,她沒有聽明白我的話而是誤會我講積分也不能合并,所以不忘在回答我時糾正我的錯誤)此時我盡量保持冷靜的講“小姐,積分和禮券你們的技術人員能很容易為我在數據庫里作變更,為什么你們要方便我的事變得如些讓我不快呢?”她有些委曲道:“不是的,小姐”“請不要打斷我的話,好嗎?”我有些氣了,“我只是想把我的帳戶合并在一起,我可以按你們講的作,但是我網上的帳號是普通帳戶,訂了東西是不是要承擔速遞費呢?”“是的”她無奈地回答。
此時我們講電話也有20多分鐘了,我真不想和她再講下去,于是道“小姐,我真得沒有為難你的意思,這樣好嗎?可不可以讓我和你們服務區的主管講幾句呢?”“對不起,有什么問題我幫您轉達好嗎?”我再次強調“我不會投訴你的,我只是覺得貴公司的一些作法非常不方便用戶,我想和你們具有決策能力的人溝通一下,我也了解你已經盡力了,這樣吧,你把你們主管的電話給我,我打過去好不好?這樣還不會浪費你企業的錢,而你呢可以早些回到你的崗位工作,我是很真誠的,小姐”,說句心里話,此時的我已經不生氣了,而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這家公司正視自己的錯誤,因此我的語氣是充滿真誠的,顯然也打動了這位和我溝通的工作人員“好吧,您稍等一下”(音樂聲)
就在我抱著希望等待時,我是這樣認為的:他們可能不會給我什么主管電話,但現場的管理人員起碼要來接我的電話吧。然而我的想當然又一次出現了錯誤。(音樂停止)“袁小姐,我們有規定不能將辦公電話告訴客人,對不起”她很不好意思地講“你可以發郵件給我們客戶服務部門或者撥打投訴電話021。。。”
事情到了這里,我很無奈,只能說“好吧”一套場面話過后,結束了這些通話。然而我并沒有放棄我的VIP職責,我寫了一封郵件發到了這家公司的總裁信箱,原文如下:
丟給他們這么一封熱情洋溢的郵件后,我沒再理會這件事,但是正當周六我與家人愉快享受雙休二日的樂趣時,我的手機上顯示出一個不被我熟悉的上海電話號碼,它們再次激起了我對以上事件的回憶,我并沒有理睬它們,讓它們在我的未接電話里躺著。
周一清晨,我在郵箱當中發現了這樣一封回郵:
收到郵件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客服人員的回復是盲目而機械性的,第一不具有針對性,第二措詞不嚴謹,第三則犯了受理投訴來電的雷區之一“錯誤的客戶定位”。
首先,不具有針對性,回復者未能了解我在客服中心的經歷,只就事論事的講述我的郵件問題,這暴露企業客戶服務方面信息銜接不足的問題;其次,措詞不嚴謹,既然是郵件回復,能具體的地方一定要具體,能禮貌的地方則一定要禮貌,但是回郵中開篇就是“我公司相關人員多次去電,很遺憾未能聯系到您”,他們連續打了二通電話給我,間隔不足10分鐘,這種打法叫作“多次”嗎?而且還在休息天呢!最后,“錯誤的客戶定位”,客戶之所以會打電話到客服中心,很大一方面是想盡快地解決問題,這與是否會得到小禮物沒什么關系。因而“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份小禮品贈送與您,將以掛號信的方式為您寄出,敬請笑納”著實讓客戶不解,因為我還沒講出我的問題,你們就想用小恩小惠把我打發了嗎?
出于以上的判斷,我回復了以下的郵件:
周一的下午,我接到了來自該公司客戶服務部,稱自己為投訴專員的一位小姐回電,態度生硬地陳述了我曾向他們反映的問題,即網上網下帳號合并。并回復到“你的帳戶已經完成合并工作了,禮券也得到了合并,但需要您再提供我們一個不曾注冊的郵箱,以便我們激活您鉆卡身份。”我累累地回答“好吧,我的郵箱是***”,雖然我對該公司為什么要我提交新的郵箱地址才能真正合并帳戶,依然不解,但周一忙碌的我實在沒有精力再“認真”下去。就當我認命的想結束通話時,這位小姐一句言不由衷的話激起了再次詢問的熱情。“請問,袁小姐您還要有其它需要咨詢的嗎?”我回答道:“有,我在與你們郵件溝通中提及要與你們公司具有決策能力的人溝通一下,因為我發現你們的工作流程出現了問題,請問這一點你清楚嗎?”投訴專員顯然沒有想到我會這么講“袁小姐,您的問題不是都給您解決了嗎?”我回答“是的,但我還是想與你們公司具決策能力的人溝通一下,希望你能代我轉達,我沒有任何刁難的意思。謝謝”最后,我們以投訴專員代我轉達意愿而結束了通話。
事情發展到這步,是一種強烈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驅使著我。雖然中國人多,客戶多,但我堅信作為中國的客戶依然也必然要受到企業的重視與尊重,當然作為客戶服務的同行,我也感覺自己有必要將自己作為VIP客戶的感受轉達給這個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最終,我未能與具有決策能力的人員進行溝通。雖然我也曾有繼續堅持下去的想法,但是我還是放棄了,在這件事件中,我發現正是因為中國客戶的沉默才使得企業當中的許多客服部門單純地認為親和的話語與良好的接聽率就代表了優秀的服務水平,所以我決定拿起手中的筆,應用我所能應用的將我的VIP遭遇講出來,相信觀者及聽眾將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評價。最后我要告訴所有從事客戶服務的朋友,要正視你客戶投訴,投訴是客戶送給企業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