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你好。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當代技術發展的必然。AI涉及的領域是眾多的,其包含了哲學和認知科學,數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另外兩個是“基因工程”“納米技術”)。Al技術是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以下是小編摘自"百度百科"的關于機器學習的一些介紹性文字。
機器學習對“經驗”的依賴性很強。計算機需要不斷從解決一類問題的經驗中獲取知識,學習策略,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運用經驗知識解決問題并積累新的經驗,就像普通人一樣。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學習方式稱之為“連續型學習”。但人類除了會從經驗中學習之外,還會創造,即“跳躍型學習”。這在某些情形下被稱為“靈感”或“頓悟”。一直以來,計算機最難學會的就是“頓悟”。或者再嚴格一些來說,計算機在學習和“實踐”方面難以學會“不依賴于量變的質變”,很難從一種“質”直接到另一種“質”,或者從一個“概念”直接到另一個“概念”。正因為如此,這里的“實踐”并非同人類一樣的實踐。人類的實踐過程同時包括經驗和創造。
小編下面要簡單介紹一下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二次大戰。這里小編要說明一下,194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發明者是約翰·阿塔那索夫;1946年,第一臺現代計算機誕生,發明者是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計算機的發明,為人工智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人類智能與機器之間的聯系。美國人維埃納(WIENER)從理論上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機制的結果;而反饋機制是有可能用機器模擬的。之后幾十年間,計算機專家們不懈努力,人工智能出現了新的紀元。60年代末出現的"STUDENT"可以解決代數 問題,"SIR"可以理解簡單的英語句子。而70年代則出現了專家系統ai,專家系統可以根據大量數據分析出一些規律。80年代,機器視覺出現。同時期,神經網絡出現,這為當代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按照當代的觀點,人工智能分為“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前者有兩類,一類是類人人工智能,即機器可以像人一樣能推理分析;另一類是非類人的,即機器擁有和人不一樣的意識,有和人不一樣的推理方式。后者則認為,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那樣推理分析。當代的AI集中于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處于停滯狀態。
現在小編來嘗試回答題主的問題。AI如果還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那么一切好說;可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實現了強人工智能,那么小編認為,人類可能會面臨生存危機。因為強人工智能說白了就是另一種人。小編相信,以它們的智慧和能力,淘汰人類不成問題。為什么這么說。想想看,人能干的事情,除了生孩子外,強人工智能有什么不能?不僅它們能做人能做的事情,而且能做得比人更好更快。強人工智能可以在數以萬計的數據中分析出人想都想不出來的理論和模型,可以在短時間內算出人一生都算出來的數據,可以將自己的理論通過自動化輕而易舉地轉化為生產力,這時候,人類無論從理論到實踐全都落后于人工智能。社會的大量工作將由人工智能取代。那時候,公司里坐著的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科研所里不在人充當研究員,而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甚至連政府大樓里辦公的也不再是人,而人工智能機器人。學校里不需要老師和學生了,因為老師教的東西人工智能不需要幾秒鐘就全會了,學生怎么學也不能趕超機器。不僅如此,人工智能傳播知識的速度遠遠快于人類。它們能像病毒那樣將知識在各臺電銷機器人里進行擴散,甚至連人工智能代碼都能直接擴散出去。強人工智能甚至能創造知識;它們也可以像人一樣去做實驗,獲得數據并分析數據,人不敢去的地方,比如放射性環境、化學污染的環境等,機器人照去不誤,它們獲得第一手數據,會被自己分析整理成理論進而直接指導自己去生產實踐。長此以往,人類必將大大落后人工智能。有一張圖很形象地反映出人和人工智能的未來關系
這是紐約客某一期的封面。圖中人類正向人工智能機器人乞討。
現在有兩個問題:第一、強人工智能能實現嗎?第二、實現了人類真的被淘汰嗎?
第一個問題是學術問題,現在爭議很大。第二個問題還是學術問題。只不過前一個是技術上的學術問題,后一個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學術問題。這應該是人類第一次同時將理工類學科和文史類學科放在一起研究。
小編的認為是,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有可能的,第二個仍然是有可能。為什么呢?技術發展就是從不可能走向可能,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機器,人都能被大自然發明出來,那么強人工智能就一定也能被人發明出來。第二個有可能是因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淘汰史。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ai,告訴我們的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一點毋庸置疑。落后不是僅僅挨打,而是會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人類被歷史淘汰也是必然,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永生,沒有任何一個事物不會消亡,這是歷史最重要的結論。誰看不透這個結論,誰就無法理解歷史,也就無法理解死亡的意義。
那么我們需要限制人工智能嗎?這個問題,答案有很多,小編自己有一個思路,在這里分享給題主。因為當代人工智能處于幼年期,起始必吃藕的道理要明白。另一個,現在的人工智能到底為誰服務還是一個問題。如果人工智能是為全人類服務,限制它沒道理;如果人工智能被少數人利用,那么限制它也沒道理。前面一條不多解釋,后一條說一下,任何一種新興生產工具的誕生,必然不會立即為全人類服務,一定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如果我們現在就是限制其發展,那么這項技術就有可能永遠為少數人掌握,為什么呢?舉個例子,早期計算機一臺就有兩三間屋子那么大,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得起,如果我們限制計算機技術,那么是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用得起計算機?再比如,電力設備。早期電力設備存在各種問題,比如不能遠程傳輸。如果我們限制它的發展,那么是不是還是只有少數人用得起。同一個道理,現在的人工智能只有高級技術工人和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才能玩得起,即使部分機器人走進了普通家庭,那也只是最低級的機器人,離人工智能機器人差的遠呢。我們現在就限制人工智能的發展,豈不是就是保障了這項技術只能為少數人使用,大多數人只能看著。這樣必然引起社會不平等的進一步擴大,社會不穩定性會被加強。那時候不等人工智能來毀滅人類,人類自己就因為社會問題而自我毀滅了。所以,小編認為就現在而言,不要杞人憂天。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會毀滅人類,那么人類只能認命。積極有為,聽天由命。這是儒家思想,也是中國人的應該有的思想。所以,題主不要被西方人的思想所嚇到,所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說不定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恰恰在我們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