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訊:“唉,現在我們廠招人是越來越難了……”江蘇昆山的某工廠老板曾經在采訪中這么向筆者訴苦道。這并不是錯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力人數每年都在以三、四百萬的數量持續減少,中國過去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形成的制造業競爭優勢開始快步消失。
人力成本的增加只是制造企業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持續攀升,資源與環境約束的進一步強化,消費者需求和市場風向的瞬息萬變,使得全球工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度調整,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
在這種大背景下,數字化三個字就像一支“興奮劑”,重新激起了制造企業的熱情。數字化描繪的美好未來令人心馳神往——數據可以在企業內部無縫地流轉,賦予企業更快的市場響應速度、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質量以及更加柔性的制造模式,以重塑競爭力。
前行的方向雖然很明確,然而,擺在制造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卻是: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事關“全局”
所謂有痛點的地方就有商機,這種亟待變革的需求也為提供解決方案的廠商帶來了新的機遇。市場上有不少企業都在宣稱自己能夠助力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其中不乏IT/互聯網/工業巨頭,那么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關鍵在于哪里?
我們在談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時,通常會提到橫向打通和縱向打通的概念。橫向打通就是要把產品的研發、采購、制造、物流、銷售的全生命周期全部打通;縱向打通則是要把來自市場的訂單通過ERP系統下發給MES,基于底層自動化硬件完成訂單的執行,并實現生產全流程的數據透明和可追溯。換言之,數字化對企業來說事關“全局”,而不是“局部”,所以方案商是否能夠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就顯得尤為關鍵。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工業巨頭們優勢明顯。就在上周,西門子以“數字化企業——思考工業未來!”為主題亮相2019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并首次在中國全面展示了貫穿評估、咨詢、集成、實施與數據服務,覆蓋企業數字化轉型全周期的一站式產品組合及服務,以助力中國企業將數字化轉型落地為實。
不同于大多數競爭對手,西家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從評估開始的。西門子聯合智能制造評估咨詢機構賽迪靈犀共同推出全新“數字化企業畫像”——數字化企業能力評估模型(Digital Enterprise Portrait)。該模型依托西門子支持全球數千家不同行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經驗和自有數字化生產運營管理體系,結合賽迪靈犀的智能制造評估經驗,從戰略規劃、組織管理、系統集成、生產管理、數據治理、前沿應用六大維度為企業全面評估數字化能力與發展現狀。
西門子在2019工博會推出全新數字化企業能力評估模型“數字化企業畫像”
如果以看病做比喻,評估相當于為企業提供了一套體檢流程,評估模型就好比體檢的若干項指標,通過對不同指標的打分,企業可以先對自己的“數字化健康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就能更加精準地把握實施數字化的最佳切入點和行動方向。至于如何改善,就要進一步去找醫生了,醫生會精準把脈,對癥下藥,相當于進一步從評估進入了咨詢階段。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數字化工業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表示:“目前我們的評估模型已經生成了近3000份評估報告,從結果來看每一個企業都各有特點,但綜合看來距離數字化企業藍圖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我覺得中國企業不只需要在技術層面進一步提升,還需要提升對于數字化企業的認識和企業人才的能力,進而具備推動數字化企業轉型的戰略思維,我認為這比純技術層面的能力更關鍵。”
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論
話說,工業圈里現在有這么一個段子:
過去,圈內的同行見面打招呼都是——“你吃了嗎?”
現在再見面,寒暄的內容卻都變成了——“你們廠搞數字化了嗎?”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數字化等相關概念在中國究竟有多火,哪個工業企業要是不談談智能,好像就已經落后于時代了。王海濱同樣表示:“當下關于什么是數字化企業,什么是智能制造,媒體上有非常多不同的文章和說法,使企業可能有點迷茫。
然而,制造企業其實并不關心這些天花亂墜的概念,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數字化究竟能不能讓他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客戶滿意度,能不能給他們賺錢?只有在制造企業切實相信數字化能帶來價值的時候,他們才有動力去推動變革。
怎么讓客戶相信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落地場景。正因為此,在今年工博會的展臺上,西門子也比較全面地展出了在幫助工業客戶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典型案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貴州航天電器的產品是航天飛船,載人潛艇的“神經”。工廠每個月超過6000個批次的訂單中70%都在10件以下,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需求驅動。數字化改造讓貴州航天電器生產效率預計提升50%,一個智能制造車間的產線即可輕松應對超過10萬種不同型譜連接器產品的柔性混線生產。
西門子攜手航天科工集團,助力智能制造。
而2008年成立的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則通過數字化將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從編程/調試到落地達產所需的時間,由通常的6-9個月縮短到了10天,實現根本的轉變。
此外,西門子還首次帶來了公司旗下5家公司數字化工廠的實踐展示,包括數字化雙胞胎在蘇州西門子電器有限公司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應用;數字化雙胞在西門子工廠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維修車間的實踐;數字化雙胞胎在西門子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實現設備數字化監控的場景等……希望能夠給業界提供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論。
這些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證明了一種可能:中國企業可以從制造業價值鏈下游向中上游轉移,劃出更美的微笑曲線。這些成功案例和落地工廠就像一座又一座燈塔,始終鼓舞和指引著數字化航線上的探索者們。
挖掘數據原油的價值
數字化時代,將數據的珍貴程度比作原油毫不過分,然而原油只有經過采集、運輸、加工、提煉,才能真正得以使用。工業物聯網平臺往往被看作連接設備和應用之間的“數據中樞”,因而其發展動向受到業內的長期關注。
業界關于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暢想一直十分美好——它可能類似于手機應用商店和對應的開發者平臺,里面有各種用途的軟件可供工業客戶去下載和使用——或許是用來監視能源消耗,或許是用以保障系統的數據安全,亦或是進行設備的預測性維護……這些軟件將幫助工業客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甚至開拓新的商業模式。
在平臺領域,西門子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也一直走在行業前列。今年4月1日,西門子MindSphere已經成功部署在阿里云,西門子能夠開始向國內的客戶銷售MindSphere平臺服務。
據王海濱透露,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0多家企業購買了MindSphere不同種類的服務,包括MindSphere的一般賬號,但更多的企業購買的是MindSphere的開發包,來基于MindSphere開發他們所熟知工業場景的APP。
雖然現狀與理想中的還有差距,但王海濱仍舊樂觀的表示:“這100多家企業代表著不同工業場景的企業愿意加入MindSphere這個業務生態。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進步還是挺顯著的,從全球的范圍來講也是不錯的成績。MindSphere作為真正落地的新生事物,它的誕生、成長、壯大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會堅持做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展會期間,西門子與中國醫藥集團聯合工程有限公司簽署醫藥行業戰略合作深化協議,雙方將在制藥行業解決方案的探索和實踐方面開展進一步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制藥行業的“工業4.0”實踐范例。西門子還與發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中藥數字化工廠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討SIPAT在連續制造上的應用及MindSphere在中藥行業的應用場景。
“進行數字化轉型不一定保證成功,但不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未來注定會失敗。”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的這句話,點透了數字化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面對洶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中國企業正乘勢而上,迎接屬于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