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成都國家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的辦公室時,他已經沏好茶,端坐在寬厚的沙發上等我了。
成都是座有著幾千年歷史底蘊的城市,自古成都人講究天人合一。”湯繼強一邊喝茶,一邊慢慢地解釋道,由于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都的特點就是安逸”,甚至成都的宣傳語都換成了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
但是湯繼強認為,安逸”并不代表著效率低下。成都人的生活就像鴨子浮水,表面上看是在水上輕輕地游,實際上他的小腳不停地在劃。”他快速地擺動著兩根手指向我示意。
成都,一個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在大規模投資成都的消息屢見報端背后,成都的安逸”服務功不可沒。
圖注:阿里軟件成都運營服務中心
電子商務第一城
在標榜優越的生活條件的同時,成都人一直在低調地推進IT產業的發展。
成都在1988年就籌建了高新區,此后,成都高新區扛起了成都,乃至西部發展IT產業的大旗。如今,成都已經形成了一個高新區、兩個產業園、三個主導產業(即集成電路集群、軟件和服務外包集群、通信科技研發和通信增值服務集群)”的科技產業格局。
在湯繼強看來,由于成都有著成熟的產業環境和穩定的產業政策,使得入駐成都的企業也會感到很安逸”。而為了讓企業獲得這份安逸”,成都市不僅在高新區設立了匯集政府各部門的辦事大廳,推出了各種方便企業的服務政策,甚至還推出了企業服務熱線”。
在熱線呼叫中心,十幾個座席正忙于與企業溝通。鈴鈴鈴”的電話聲此起彼伏。工作人員對我說,他們曾經接到過企業反映員工購物不方便的電話,之后園區很快就引入了家樂福超市。
無論從生活條件、運營成本,還是產業環境、人才環境都看,成都都是建立基地的寶地。”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小企業信息技術事業部(ITBU事業部)總經理李俊凌看到我的名片很驚訝,但很快他又鎮定地說。
當天下午,在成都高新區的一間很普通的辦公樓里,作為阿里巴巴公司的代表,李俊凌和成都市政府、成都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有關領導共同出席了阿里軟件成都運營服務中心的啟動儀式。這是繼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與成都簽約,承諾斥資1億美元在西部再造一個阿里巴巴”后,該公司落戶成都的第一個項目。由于阿里巴巴公司不愿在西部業務真正做起來之前做過多的宣傳,因此也就沒有邀請專業記者參加。對于我這個不請自來者,也難怪李俊凌會感到驚訝。
目前,成都服務中心已經形成了近40人的團隊,建立了西部的網上服務平臺,為成都200多家企業提供了電子商務信息化軟件服務,預計年內將達到1500家。”李俊凌說,成都運營服務中心啟動之后,該地區中小企業購買使用阿里巴巴旗下產品服務,都將享受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提供的專項補貼,未來兩年,將有5000家成都中小企業從中受益。
安逸”推動 IT規模快速擴張
參觀完阿里巴巴啟動儀式后,翌日清晨,我來到了成都天府軟件園。郁郁蔥蔥的花草、錯落有致的建筑,顯得這里更像是藝術區”。
成都確實有很好的產業環境和生活環境。”身為大連人的成都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婷婷說,她在成都生活得很習慣,至少這里的環境很養人。正說著,忽然一只蝴蝶落在了杜婷婷的辦公桌上,炫耀著它美麗的翅膀。
同樣來自大連的成都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翟國辰已經在軟件園旁邊買了房,200多平米,均價6000元,這在本地已經算貴的了。”
這聽著就讓人眼饞。前三季度,北京四環路以內的商品住宅期房均價已達19109元/平方米,上海更高。安逸的條件讓愈來愈多的軟件人才流向了成都。翟國辰表示,他們要抓住人才西進”的有利時機,打造一個全新的人力資源發掘、引進、培訓計劃。
這里的勞動力成本比北京等大城市低30%,而且有越來越多我們在國際上的合作伙伴都來了,我們為什么不過來?”專門為國際軟件巨頭做人才培訓的NIIT公司成都服務外包軟件學校中心主任楊天表示,他們已在成都、重慶等西部城市設立了分部,很多原來在上海的業務也跟著轉了過來。目前,他們已經在軟件園的協調下,和當地的高校和IT企業建立了定制化的人才培訓鏈條。
在今年,大規模投資成都的消息屢見報端。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上半年,就已有阿里巴巴、埃森哲、DHL、摩根大通、亞馬遜、完美時空等一大批知名電子信息企業在成都建立據點。
當年我們到成都來投資的時候,成都高新西區還沒有什么企業,幾年之后,成都高新西區就已經滿了,需要擴容了。”10月17日,英特爾宣布對成都工廠增資7500萬美元,這已經是英特爾第三次對成都增資。此消息宣告后,英特爾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戈峻回想當年成都IT產業的發展狀況,不禁感慨萬千。
由于英特爾的示范”作用,上下游合作伙伴紛紛入駐成都,甚至帶動了與集成電路相關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目前在集成電路這一領域,成都已經形成了從設計到芯片制造,再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相關企業達60家。
據湯繼強介紹,成都不僅在集成電路和軟件服務外包上形成了集群,還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中國第四大3G通訊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中心,聚集了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40余家國內外通信企業和一大批能夠支撐3G產業發展的本地創新企業,形成了通信科技研發、通信增值服務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