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方位、多角度、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通過呼叫中心和營業廳并行開展服務的企業越來越多,如電信業、金融業、郵政業,還有電力部門等。企業之所以這么做,是想發揮多渠道的互補作用,使服務更周全。然而,在現實之中,呼叫中心與營業廳相互拖后腿,相互扯皮現象時有發生。
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顧客興沖沖地來到營業廳,準備辦理某項正在熱銷的業務,營業員熱情地迎上前來,準備為顧客提供周到的服務……,結果,顧客很失望、很氣憤地離開了。經查,原來是顧客不符合辦理該業務的條件。然而,顧客來營業廳前,曾致電呼叫中心咨詢該業務,可是,并未得知此關鍵信息。
案例二:某營業廳為了完成銷售任務,與當地某商家聯合開展促銷活動,并向顧客散發宣傳頁,一顧客看了業務介紹后,覺得很優惠,準備辦理該業務,于是致電呼叫中心咨詢……,結果,顧客很失望地掛了線,營業廳抱怨呼叫中心不配合他們的工作。經查,原來是座席代表對此一無所知,說沒有這種優惠。為何?因為營業廳未將此促銷方案報至呼叫中心。
以上案例,反映出的是什么問題?
筆者發現,很多管理者認為,這是服務質量事件,是因為服務人員工作不夠認真細致或不夠靈活所致。所以,當出現這些問題時,管理人員就處罰服務人員,期望收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然而,之后不久,還是會出現類似問題。
實際上,上述案例告訴我們,呼叫中心與營業廳之間存在一個如何協同運營問題,如果二者的運營不能協同,就會出現宣傳口徑不一致、流程漫長、相互推諉、相互抱怨等現象。當出現這些現象時,管理者應首先做自我檢討,思考為什么老是出現這些問題,而不是僅通過事后處罰直接責任人了事。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實現呼叫中心與營業廳的協同運營呢?
下面,筆者重點從源頭管理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包括聯動意識管理、業務知識管理、協作流程管理等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聯動意識管理
所謂聯動意識管理,是指通過管理者身體力行,教育呼叫中心和營業廳全體工作人員,建立起整體觀念和意識,時刻想著聯合行動。
如何開展聯動意識管理?
首先,要徹底打破本位主義。據筆者觀察,在現實工作中,本位主義的典型表現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想麻煩人家”,第二種是“人家幫不上什么忙”,第三種是“這事不歸我管”。對于第一種情況,我們要讓員工學會區分個人行為與企業行為,不將個人行為與企業行為混為一談,徹底打消“求人”的念頭。對于第二種情況,我們要讓員工學會相信合作方,不以偏概全,不因個別不滿意事件就全盤否定合作方。對于第三種情況,我們要消除員工對責任的錯誤認識,徹底打消“不理事就沒責任”或“理了事就要負全責”的錯誤念頭。
其次,要加深兩大渠道人員相互了解和認識。隨著業務的發展,兩大渠道的服務人員越來越多,很多座席代表,連另一小組的同事都未必認識,更何況對營業廳的工作人員及其工作呢?換作營業廳工作人員,也是同樣情況。兩大服務渠道人員應加強交流和互動,加深對另一渠道服務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具體做法是,可安排座席代表到營業廳參觀,協助處理業務,全程參與營業廳工作。同時,安排營業員到呼叫中心參觀,旁聽通話,協助處理投訴,全程參與呼叫中心的工作。
第三,可考慮對調兩大服務渠道的管理人員。呼叫中心與營業廳的服務形式不同,工作內容存在差異性,但管理之道有很多相通之處,筆者認為,可在一段時間內,互換兩大服務渠道管理人員。這樣做的好處有三:一是可以大大促進兩大服務渠道相互了解;二是可以鍛煉員工,使其管理能力更全面;三是可以帶來工作新鮮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消除職業疲勞。
二、業務知識管理
筆者認為,呼叫中心和營業廳實質上均是在做信息的綜合利用工作,其核心工作是負責與顧客進行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流通的信息主要是業務知識,包括產品知識、營銷政策、業務辦理手續、操作使用方法等等。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商家不斷推出各種新產品或新政策,呼叫中心和營業廳服務人員只有掌握了這些業務知識,才能向顧客提供高質量服務。現實情況是,商家的新產品或新政策層出不窮,以電信行業為例,幾乎隔幾天就會推出新產品或新政策,有時一天甚至推出好幾項新產品或新政策。
據筆者統計,對于電信行業的服務人員,每月需要學習的業務知識,容量不下10萬字。10萬字/月是個什么概念?以每月出勤25天計算,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天要消化約4000字的學習材料。因兩大渠道服務人員在上班期間,基本要不斷受理業務,所以只能在業余時間集中學習業務知識,而且,基本上天天如此。由此,我們可以推想業務知識的學習效果。
我們經常聽到兩大渠道的服務人員說壓力大,據筆者分析,他(她)們的壓力主要源于工作的高透明性(全程錄音、攝像等)和需要不斷學習,很多人甚至可能患上了“學習恐懼癥”。
綜合以上情況,作為管理者,必須想辦法降低服務人員的學習壓力,尤其是記憶的壓力,在保證服務人員及時掌握業務知識的前提下,盡可能少地占用其業余時間。
知識庫是滿足以上需求的最好工具。知識庫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知識庫軟件的管理,二是對知識庫內容的管理,三是對知識庫信息采編人員的管理。
關于知識庫軟件的管理,關鍵要做好軟件功能需求的調研,需要在軟件開發前做好系統的規劃與管理,注意事項如下:
前臺功能:
前臺功能要簡單易用,盡量“傻瓜”化;
可實現按索引查找或模糊搜索內容;
可根據內容的點擊率自動形成知識熱點,并自動顯示在首頁;
可根據使用者的喜好定制顯示風格、快捷鍵和頁面布局等。
后臺功能:
可快捷實現信息錄入、修改、剪切、刪除等編輯操作;
可自動統計點擊率并記錄閱讀者信息;
可根據需要對讀者進行授權和權限修改;
可對數據做批量倒入與倒出;
可實現數據自動備份。
接口方面:與呼叫中心座席系統、營業受理系統等服務渠道常用軟件系統的接口良好,當服務人員操作業務受理系統時,在免切換操作窗口的前提下,可隨時直接調用知識庫,以提高工作效率。
運行穩定,響應速度快,對客戶端的硬件配置要求不高。
關于知識庫內容的管理,注意事項如下:
業務公文必須經過“加工”后才能錄入知識庫。
所謂“加工”,是指模擬顧客發問,對業務公文進行消化理解,并給出各種問題的明確答案,即:將業務公文轉換成一問一答式文檔。
“加工”后文檔的篇幅不可太長,最好在2-3屏(電腦顯示屏)以內。
“加工”后文檔采用網頁的格式,對于篇幅較長的文檔,須在文檔的首屏建立該篇文檔的目錄和超級鏈接。
將關鍵信息點放在文檔的最顯眼位置,并注明一定要向客戶解釋清楚。
對于存在有效期的文檔,系統能自動在到期后對相應內容加以標記,如變成淺灰色字體或字體帶刪除線等。
三、協作流程管理
顧客可能先接觸呼叫中心,然后去營業廳辦理業務,也可能先到營業廳辦理業務,之后致電呼叫中心咨詢。站在顧客的角度,沒有什么呼叫中心與營業廳之別,不管是哪個接觸點,顧客找的是企業,并非呼叫中心,也并非營業廳。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除非只有呼叫中心,或者只有營業廳,如果二者同時存在,就意味著二者必須時刻協作,否則,還不如只有其中一種服務形式。
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如果需要多人配合,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問題,而呼叫中心和營業廳均為人員密集型團隊,二者之間的協作,必須通過科學的流程進行規范,否則,很容易出現錯誤、矛盾、費時、費力等情況。
業務協作流程的管理始于業務策劃,業務部門準備推出一種新產品或新政策,在產品或政策出臺前,應會同呼叫中心和營業廳等客戶接觸部門,共同制定協作流程。
現實工作中,通常不是缺乏業務協作流程,而是業務協作流程不夠科學、合理、高效或規范,但這些問題往往在事后才認識到。
如何加強業務協作流程的事前管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流程執行前,通過流程穿越來檢驗流程。
這里所說的流程穿越,是指讓流程的管理者、制訂者、支撐者、執行者等與流程密切相關的后臺和前臺人員,在流程正式執行前,模擬顧客按照流程規則辦理業務,真實地執行流程,達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完善流程的一種方法。
流程穿越要求參與流程穿越的人員嚴格遵守流程規則,不能動用擁有的特權,不能走“綠色通道”,而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規則去盡力完成規定的任務。
我們再回到本文開篇談到的案例。
對于案例一,如果我們切實做好了知識管理,將“業務辦理條件”放在知識庫相應內容的顯眼位置,并強調必須向客戶解釋清楚,那么,座席代表因疏忽而誤導顧客的現象應該可以大大減少。
對于案例二,如果我們制定了促銷協作流程,規定促銷方案必須在執行前傳達呼叫中心和營業廳,并預留一定時間供服務人員學習掌握,相信宣傳解釋口徑不一致的這種現象將可以大大減少。
呼叫中心與營業廳之間缺乏服務的一致性,是不同服務渠道間缺乏協同性的典型表現,是企業缺乏統籌管理的結果。不同服務渠道間并不會自動形成協同局面,除了加強源頭管理,盡量減少問題的發生外,企業還應同時加強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推動各服務渠道間相互積極配合,協同一致,不斷超越客戶期望,贏得客戶的持續滿意與忠誠。
作者為客戶世界研究院顧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