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呼叫中心的發展不到十年的時間,大規模的興起也是近幾年的事。目前大部分這一行的管理人員都是2000年以后才開始涉足呼叫中心領域,其中大多數是從市場、營銷、培訓、系統集成或技術支持等領域轉崗而來,這些外行都缺乏呼叫中心的基礎知識與操作實踐,也很少有與最終客戶直接打交道的經驗,對于如何能真正成長為一個行業內的專家,也是一知半解。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專業人才的培育過程是非常艱巨,且又具長期性的,需要長時間的工作經驗沉淀和不斷積累實踐。然而,與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相比,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市場上卻出現了一批以培訓為業的人士,他們自詡為“呼叫中心專家”、“運營管理專家”、“電話營銷專家”、“資深專家”等等,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某領域內的專家,而這些所稱的專家(Specialist)具有狹隘的專業性的意味,迥異于以專業精神與專業技能為前提的“專家”(Professionalist)。
目前幾乎所有針對“專家”的定義都把焦點對準知識和技能,正如專業技術人員就是人們普遍誤認為的專家。我們不得不認為,正是由于大家隨便使用,“專家”這個詞已經遠離了其核心意義。在重新認識自身市場價值的過程中,“專家”這個詞是象征性的,它是激勵自己向更高的境界邁進。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呢?這需要大家該先去匡正傳統觀念對于“專家”的誤解。
前些時讀了大前研一的最新力作《專業主義》,在書中對“專家”的詮釋給我們很多啟示。這位作為少數獲得國際聲譽的東方管理大師,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對“專家”的定義是這么闡釋的:
“專家”的詞源本是profess, 意思是“向上帝發誓,以此為職業”。
“專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倫理觀念,而旦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以上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我們才把他稱為“專家”。
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專家”,他們從基礎知識開始進行系統學習,親身實踐,對新事物反復消化并不斷積累經驗;經過持續的訓練,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提供給別人。
“專家”全身都浸透著職業化特性,他們討厭馬馬虎虎的工作。因此他們對工作一如既往地勤勤懇懇,即使年事已高,也要親臨一線。準確地說“專家”是已經經過不斷磨練的人,他們的好奇心永不衰竭。
“專家”具備洞察力和判斷力,能夠使組織在沒有既定方法與規范的情況下正常運轉。
“專家”必須理解工作的力量,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能夠設想各種情況并有可能采取正確的對策。
“專家”總是優先考慮顧客的利益,并強調必須給顧客帶來最大價值。
對“專家”而言,是不允許妥協的。所謂「妥協」,指的是只考慮自己的情況,而無視顧客與商業伙伴的利益,凡事過于樂觀。
不經過思考便想成為“專家”,這不是專家應具奮的態度。這方面的學習當然必不可少,但真正的“專家”首先要理解專家的基本條件,然后再去思考如何成為專家。
那些僅僅按照公司的規定采取行動的人,不僅無法稱之為“專家”,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銘記,從事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確定自己的顧客,并發誓為顧客做出貢獻。
在無邊界的空間,無法設想官僚與行業團體能夠趕上網絡經濟發展的速度。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專家”在方向與程度方面給出恰如其分的建議。
無論前提條件發生多大的變化,都能夠認清深層變化的本質,比別人發揮出更大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是“專家”。
總而言之,大家對“專家” 共同的看法是具奮較高的專業水平、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績效。以上任何一種理解都沒錯,但又都不夠準確。真正的“專家” 必須具奮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予盾的能力。真正的“專家”是任何領域和行業都需要的,并且這種需求在二十一世紀也將會越來越強烈。
在“專家”充濫市場之際,我們需要的不是擁有徒有虛名的學歷和毫無實戰經驗的學術派人士,而是那些在實踐工作中努力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技能和提升自我,并且經過專業的訓練,把經驗以及方法傳授給他人的“專業主義”人才。在呼叫中心這個新的競爭領域中,我們正在與看不見的空間作戰,所需要的是克服眼前困難的思路與勇氣,是能在沒有道路的地方找到出路,是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的預見能力。正因如此,我們才期待著能夠帶領呼叫中心行業開辟出前進道路的人才出現,這樣的人才正是我們所說的“專家”。
作者為香港客戶中心協會(HKCCA)發起人及顧問
原載于《中國咨詢頻道》